- 科室查找
- 二级科室:
- 皮肤科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 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病死率低。病程2--3周。
皮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引起的皮肤病,此种蚴虫寄居于蛙、蛇等动物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内,含有此种蚴虫的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吉林、福建多见。
同科室疾病 皮炎芽生菌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脓性指头炎 人为脂膜炎
须癣(tinea barbae)是发生于下颌胡须根部的浅在性皮肤真菌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美洲等地多见,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见,尤多见于从事农业与牲畜有密切接触者。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又名着色芽生菌病,是由着色芽生菌属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主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形成无痛性疣状结节,最后形成乳头瘤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我国不少省市均有散发或流行,以农民为主,尚可见于木工、泥工,儿童罕见。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皮肤幼虫移行症是幼虫虫体侵人人体的皮肤并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引起皮肤损害及游走性病变。
同科室疾病 镰刀菌病 地霉菌病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本病系在患有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某种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致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损区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并伴以全身症状为特征。
牛痘(vaccinia)是由牛的天花病毒引起的牛乳头及乳房急性感染,通过接触传染给人,多见于挤奶员、屠宰场工人,根据WHO报告,本病现已在全球消失。牛痘病毒是一种可引起牛产生轻微牛痘病灶的病毒。人若感染该病毒,只会产生轻微不适,并产生抗牛痘病毒的抵抗力。由于牛痘病毒与引起人类天花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抗原性质,人接种牛痘苗后,也可以同时获得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同科室疾病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脓性指头炎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晕痣(halo nevus)系指痣细胞周围出现脱色素晕,以后中央色素痣消退。多在20岁前发生,白癜风患者晕痣的发生率在18%~26%。如红斑或结痂,经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即使使显示炎症征象的中央痣并不消退。
同科室疾病 软化斑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脓性指头炎 人为脂膜炎
羊胡疮是一种发生在口唇周围胡须部位毛囊及其周围的化脓性皮肤病。以反复起脓疱,缠绵难愈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男性胡须部位,相当于西医所指的须疮。
同科室疾病 皮炎芽生菌 偶发分枝杆菌感染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恶性雀斑样痣是恶性黑瘤的前驱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生在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临床表现为褐色或棕色小斑疹并伴颜色的加深或变淡。
同科室疾病 镰刀菌病 弹性假黄瘤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